
朱主任还说,提起五常市,除了它的大米全国有名,在当地还有许多美丽的故事呢。比如说,五常,这个名字的由来。据有关史志记载:五常原名欢喜岭,清朝咸丰四年(1854年)在此地设设立了“举仁、由义、崇礼、尚智、诚信”五个甲社,取其“三纲五常”之意,得名五常。这个名字既有儒雅的古韵,又体现了城市文化品位。真可谓古为今用,别有一番韵味。
关于“三纲五常”这个成语的故事,讲的是,春秋时期,孔子带领诸弟子周游列国,却处处碰壁, 后在冉求的帮助下回到鲁国。但是他与当时的当权者季康子政见不和,不相为谋。于是专心著述,编辑整理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乐》《春秋》,同时开始设坛讲学,与弟子们坐而论道,正式总结出“三纲五常”等社会规范。
还有一个关于“五常”的故事。故事发生在明朝后期。
当时某地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城的遗产诉讼案。此案判决后,百姓称道,原告、被告皆叹服,一时传为美谈。
同胞兄弟孙宗仁、孙宗义,是当地首富,牛马成群,良田百顷。但因继承遗产而起纠纷,双方翻脸,争吵剧烈,及至对簿公堂,请予明断。县令高某为官清廉,文采斐然。他仔细阅过诉状,写了一篇脍炙人口的判词。其中精彩的一段如下:鹁鸽呼雏,乌鸦反哺,仁也;鹿得草鸣其群,蜂见花聚其众,义也;羔羊跪乳,马不欺母,礼也;蝼蚁塞穴以堵水,蜘蛛结网以为食,智也;鸡非晓而不鸣,燕非春而不至,信也。禽兽尚有五常,而人为万物之灵,岂无一德乎?孙宗仁仁而不仁,孙宗义义而不义!……
县令举出“五常”讽喻孙家兄弟,痛责他们为争夺遗产而不顾手足之情,实为不仁不义之徒。 后写一首诗予以劝诫:“兄弟本是一母生, 遗业何须争。一番相见一番老,能得几时为弟兄?”
读过判词,孙家兄弟两人羞惭无已,抱头痛哭,遂撤诉,此后再不提分家之事,和好如初。

据传,忙牛河上游沿岸有个村庄,村头住着一户姓杜的人家,一对年轻的夫妻和年过古稀的老母,三人相依为命。儿子、媳妇孝心,平日里靠种田、捕鱼奉养老母,一家人过得虽然清贫倒也其乐融融,颇得邻居称赞。有一年,天上连降大雨,致使洪水泛滥,一家人在睡梦中惊醒,儿子慌忙背起老母,拉着媳妇推门外逃。可是来不及了,眼瞅着洪峰奔腾而至,三口人都惊呆了,心想,这回恶运临头了,于是,三人抱成一团,闭目等死。却只觉得水声从身边咆哮而过,终于,洪水退下,三人起身看见邻居家的房子已被洪水冲毁,而自家的房子一点水的痕迹也没有,觉得奇怪。这时,走来一位道士,对他们说,“刚才你家周围有五条巨龙保护,将水分开,致使洪水绕房而过,幸哉幸哉”。此后,人们就把杜家居住的后山称为五龙山,至今传颂。